本网讯(通讯员刘斌)为紧跟图学领域数智化发展前沿,精准对接土木工程、智能建造专业行业需求,武汉工程科技学院鲁班智能建造产业学院组织教师于9月19-22日赴武汉洪山宾馆,参与以“智算共生・图启新篇”为主题的第十届中国图学大会,武汉工程科技学院机械与工程学院院长赵大兴带领土木系教师卢小丽、刘斌,机械自动化系教师耿梦甜、杜重良参会,在学术交流与实地参访中为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注入新活力。

作为我国图学界最高级别学术会议,第十届中国图学大会由中国图学学会主办,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联合承办,汇聚全国图学领域专家学者、产业界代表500余人。大会紧扣“数智+图学”核心主线,以“算法+软件+场景/应用”深度融合为关键路径,聚焦工业软件智能化、自主化发展目标,精心设置特色会前课程、学术论坛、专题研讨会、论文报告会、科普讲座等40余场活动,全面覆盖图学基础理论创新、关键技术研发到行业场景落地的全链条,构建起“学术—技术—产业”协同互通的交流平台。

会议期间,卢小丽、刘斌教师围绕大会核心议题深入学习研讨,重点关注数智技术在工程图学中的创新应用、工业软件自主化对智能建造行业的赋能作用等方向。在多场专题论坛中,北京理工大学学者分享的“传统图学教育模式与AI赋能模式对比”研究成果引发热议。成果从空间想象力、绘图技能、规范掌握、创新设计四大能力维度,清晰呈现出AI赋能模式的突破,这些成果让两位教师直观感受到AI技术对图学教育的革新潜力,也为解决智能建造专业教学中“技术理论与产业实践脱节”的问题提供了新视角。赵大兴院长表示未来学院将继续依托中国图学大会等高端平台,深化与学界、产业界的合作,借助AI赋能的图学教育工具,让学生在虚拟仿真、智能训练场景中衔接理论与实践,高效提升数智化技能。

除大会主会场交流外,两位教师还专程前往华中科技大学开展实地参访,先后走进“赵学田专题展”、智能制造与装备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智能设计与数控技术创新中心,近距离接触智能装备研发、数控技术创新、智能设计系统等前沿科研成果,详细了解实验室在“智能制造与建筑工程交叉融合”方面的研究方向——尤其是智能施工装备研发、建筑数字孪生系统搭建等技术成果,为后续将行业前沿技术融入《工程制图》《智能施工技术》等课程教学、实训项目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分会场的全国BIM高峰论坛上,专家聚焦“BIM应用目的——如何将BIM转化为生产力”展开深度分享。此次分享让参会教师对BIM技术在工程实践中的落地逻辑有了更清晰的认知:BIM并非单一技术或软件,而是需要“专业人才、适配工具、管理规则”三者协同,才能真正为工程活动提质增效。这一理念也为学院土木工程、智能建造专业的BIM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未来教学将更聚焦“BIM全流程应用能力”培养,让学生既熟练掌握BIM技术工具,又能理解行业标准与项目管理逻辑,从而更好对接建筑产业对BIM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此次参会与参访,让我们直观感受到土木工程、智能建造专业的行业发展新要求。”卢小丽老师表示,当前建筑产业正加速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懂数智技术、会工程实践”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行业刚需,大会倡导的“数智与图学融合”理念,与智能建造专业“技术赋能建造”的培养目标高度契合,未来将把所学转化为教学实践,推动AR/VR、数字孪生等技术融入课堂,提升学生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

武汉工程科技学院鲁班智能建造产业学院始终以“新工科”建设为导向,聚焦智能建造行业发展需求,持续推进专业课程改革与校企协同育人。此次参会是武汉工程科技学院机械与工程学院对接图学领域前沿的重要举措。学院以新工科建设为突破口,整合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土木工程等专业资源,新建智能制造实验室,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与技术协同创新。同时,与多家行业知名企业深化校企协同,通过共建实训基地、联合开发核心课程、企业专家驻校授课指导等模式,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与实训资源共建共享,夯实实践教学与产业需求衔接的根基。此次参会进一步为学院在智能装备设计、数字孪生技术应用、AI辅助工程图学教学等核心方向的发展注入新动能,助力学科建设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第十届中国图学大会以“智算共生・图启新篇”为核心,搭建起数智技术与图学深度交融的跨学科交流平台。武汉工程科技学院教师深度参与此次大会,不仅近距离触摸到土木工程、智能建造领域“数智+图学”融合的前沿发展脉搏,更为专业发展锚定了“数智化探索”的全新方向。未来,学院将以此次参会为契机,持续深化与学界、产业界的协同联动,推动图学前沿技术向土木、智能建造专业的教学场景、实践领域加速转化,创新“数智赋能+工程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育既通晓土木建造核心逻辑、又能精准运用数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为建筑行业数字化转型与区域发展持续注入创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