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 金志尧)2025年3月22日,对于武汉工程科技学院机械自动化系而言,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在长江大学智能制造数字孪生技术赛场上,该系的三支首次参赛的代表队,在与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众多高校强队的同台竞技中,不仅展现了新生代的技术实力与创新精神,更实现了省赛平台孪生技术上的零的突破,荣获三项三等奖。
3月21日,由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陈研、蔡智超、胡景弈、肖怡婷、刘宇阳、吴佳慧六名学生(组成三支参赛队伍)及指导老师金志尧共同组成的武工院代表队,抵达荆州长江大学完成智能制造数字孪生赛项的报名与报到工作。
本次大赛由湖北省教育厅主办,以智能制造数字孪生技术为核心,要求参赛队伍在虚拟调试平台上完成多品种混流生产工艺设计、产线联调等任务。竞赛涵盖智能制造全链条技术环节,评分由工艺方案设计(30%)与现场竞技(70%)构成,既考验理论深度,更比拼实操精度。
自接到赛项任务书以来,武工院机械系三支队伍便开启“百日冲刺”模式。在指导老师金志尧、闫航瑞、李孝元的带领下,团队深入研读任务书技术细则,针对性制定“三维一体”备赛方案:针对任务书中“多品种混流工艺设计”要求,代表队一创新提出“动态产线平衡算法”,使设备利用率提升18%;代表队二攻克“数控加工仿真误差”难题,通过参数优化将精度控制在0.02mm以内;代表队三则研发“产线故障预警系统”,实现实时诊断响应。团队在实验室中1:1还原了比赛平台,并每天进行长达12小时的沉浸式联调训练。针对任务书中“突发状况处理”要求,设计10余套应急预案,确保比赛零失误。打破传统分工模式,采用“轮岗制”培养全能选手。每周组织跨队技术沙龙,共享虚拟调试经验,形成“技术共同体”。在完成报道程序后,选手们随即投入最终环节的测试与调试工作中,图中所展示的正是他们在酒店内专注调试的场景。
3月22日上午8时,长江大学东校区大礼堂内高悬的穹顶灯与春日晨曦交相辉映,来自全国45所高校的参赛选手、评审专家与特邀嘉宾齐聚一堂,共同见证“智能制造数字孪生创新大赛”开幕式的盛大启幕。作为教育部新工科建设重点赛事,本届大赛吸引了智能制造、虚拟现实、自动化控制等领域的268支团队同场竞技。
开幕式上,长江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许锋发表了题为“数字孪生赋能智能制造: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的主旨演讲。许锋副校长结合西门子数字孪生车间的实际案例,系统地阐述了本次赛事在推动产教融合、构建五维育人体系方面的重要战略意义:“数字孪生技术正在重构制造业研发范式,通过虚实融合的实验平台,我们得以在虚拟空间完成98%的系统调试。这不仅降低了72%的研发成本,更将技术迭代周期压缩至传统模式的1/5。”许校长重点强调,赛事设置的智能制造单元虚拟仿真、机器人编程对抗等七大模块,精准对接了《中国制造2025》对复合型技术人才的需求。
随着许校长铿锵有力地宣布“开赛”,现场立刻切换至实战模式。首场智能制造数字孪生赛项正式打响。选手们需在四小时内完成数字产线设计、虚拟调试与实时优化,其操作数据将通过区块链技术全程存证,确保竞赛的公平性与可追溯性。经全天三场鏖战,武工院代表队三支队伍全部荣获三等奖。
数字孪生技术赋能智造,武工院机械系首次参赛便实现了零的突破,这不仅是学校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更是对未来发展的鼓舞与激励。本次省赛不仅全面检验了参赛队伍的技术实力,更是产教融合理念的一次生动实践。武工院机械系将以此次赛事为契机,进一步深化“数字孪生+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改革,搭建更多“以赛代练”平台,激励更多学生投身于智能制造领域的学习与研究中,为湖北智能制造产业升级输送更多具备“创新基因+工匠精神”的新时代技术人才。